网站公告:

港星上自杀式综艺,竟然还笑得出?

黑红无耻,但黑红有用。

这不,一向在此发力的吴彤,又成功复制《我就是演员》《导演请指教》的黑红模式,让新节目《无限超越班》炸翻了内娱。

不但节目连续17天霸榜全网热度第一。

图源 | 酷云

一众香港资深艺人献祭声名的“精彩”片段,更是拯救了无数视频号的年底KPI。

就“薛凯琪四十岁依旧少女感“展开论战

就“薛凯琪四十岁依旧少女感“展开论战

可说是红到发紫,但也红到发臭。

尤为讽刺的是,这档节目号称以TVB模式整顿内娱,结果却是自掘坟墓。

不但节目上上下下被骂个通透,恶评甚至波及到TVB乃至整个香港流行文化。

几十年前TVB的表演方式有什么可学的

拜托 我们的童年根本没有这些人

在内地卖什么情怀啊

港娱都已经没落了,还有不开眼捧臭脚的

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如今港星北上不好赚了

别说九十年代,哪怕在十年前,也无法想象观众会如此不待见这些港星,把香港流行文化贬为“臭脚”。

诚然时代变幻许多,港娱式微,内娱也不再是那个内娱。

但我总觉得,根本原因不在于此。

即便港星北上已有近半个世纪历史,内地香港间文化流动却并不畅通,彼此并未深度交融。

甚少有港星真正融入内娱,内娱也几乎不懂如何用对这些港星。

过去,北上对港星而言,是一条顶好的生财门路。

好赚之余,颇受内地人追捧重视。

毕竟当香港流行文化在八九十年代风靡世界,内地才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娱乐业不过初露雏形。

起初北上那批香港人,带来的正是内地当时亟需的人才和先进经验。

内娱从起步到成熟,不少受香港流行文化陶染。

缘起,要追溯到1979年。

彼时八部样板戏才刚退场,香港导演鲍方执导的恐怖片《画皮》(1966),作为首批引进港片之一在内地公映,轰动一时。

传闻一位老太太在电影院被当场吓死。

男主被女鬼挖心的桥段,堪称几代人的影院阴影

即便该片后被封禁,仍成功开启香港流行文化吹拂内地的第一扇窗,催生了内地后来的聊斋影视热潮。

像1980年《胭脂》、1985年《鬼妹》,都是在它启蒙下拍成。

这第一扇窗,同时还为内地输送来第一批香港导演和演员。

如华语电影史上第一个蜚声中外的导演李翰祥,率先在八十年代初北上,与北影厂合拍《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

李翰祥曾凭《倩女幽魂》《杨贵妃》《武则天》,连续三年角逐戛纳金棕榈

担纲这两部片男主的,正是TVB第十期艺员训练班学员梁家辉。

凭借《垂帘听政》咸丰皇帝一角,梁家辉成为金像奖史上最年轻影帝。

但由于台资打压(当时台资在港娱有相当话语权),李翰祥遭到封杀、沉寂数年,梁家辉也有三年时间无戏可拍。

被封杀期间梁家辉曾靠街边摆摊维生,图源|《最佳男主角》

被封杀期间梁家辉曾靠街边摆摊维生,图源|《最佳男主角》

加上当时香港尚未回归,这批吃螃蟹的人并未引发港星北上热潮。

第一波热潮,是在九十年代。

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全盛时期。

电影、电视、综艺、唱片,无一不是蓬勃生长,形成了一套由选秀、唱歌、拍戏到宣传环环相扣的成熟造星模式。

在93年港星汇聚人民大会堂义演之前,内地的街头巷尾早已被港片、粤语歌席卷。

四大天王表演民族风串烧

四大天王表演民族风串烧

据说这次义演累计创下10亿收视。

此后,港娱幕前幕后陆续北上,直接参与推动内娱形成体系,走向工业化。

95年为央视版《水浒传》做动作指导的袁和平及袁家班,至今仍是华语动作片的中坚力量。

张艺谋那部票房2.5亿、开启国产大片时代的《英雄》,从制片、摄影、剪辑、动作到主演,重要环节上均有港人身影。

图源|新浪娱乐

许多内地综艺在起步之初,也都借鉴参考了九十年代的港台综艺。

譬如《快乐大本营》,就是龙丹妮在观看大量港台综艺后,做出创下高收视的《幸运3721》而启发促成。

若将香港流行文化带来的变革悉数列举,别说几千字文章,一本书也未必书写得尽。

它不止发生在文娱产业,更渗透在一代甚至几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源 | 电影《站台》

图源 | 电影《站台》

由此便不难想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北上港星的待遇都是极好甚至高于内娱一线艺人的

刘晓庆曾爆料,当年在《垂帘听政》剧组,内地演员吃馒头配咸菜,香港演员不仅鸡鸭鱼肉全有,还配备专享餐车。

图源|《歌声传奇》

图源|《歌声传奇》

伙食如此,片酬的差距便可想而知。

九十年代初,TVB演员汤镇宗北上拍《外来妹》,女一陈小艺拿200元片酬(单集),他却翻了百倍,享受全组最高待遇。

图源|《鲁豫有约》,导演表示这价在北上港星里还算很便宜

要知道,当年汤镇宗在TVB多数给人做配,并非一线演员。

但来到内地,待遇堪比一线。

如此看来,港星北上不可不谓是待遇高,门槛还低

过去,内地明星要奋斗多年,才有资格站上春晚舞台。

港星来了即上春晚,就怕你不来。

千禧年春晚,谢霆锋不过出道五年,才22岁

此等好事,从八十年代持续到十年前。

佘诗曼曾向媒体透露,她11年前后在内地拍三部戏的片酬,加起来比她过去在TVB近十年的收入还多。

王祖蓝原本在香港发展不顺,北上几年后,便能回港购置千万豪宅。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港星的好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

曾有港媒统计,香港在05年发行的实体唱片,总销量仅200万张,本地销售额下滑至7亿港币。

这一数据,不到香港唱片业全盛时期的三分之一。

港娱的气数,大概在那时已去七成。

不承想三年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又再雪上加霜,港娱遭受重创,港星命途飘摇。

那前后几年时间,正是港星北上的第二波热潮。

如前文所说,那时即便在港娱垫底的明星,北上后通常也能迎来事业转机。

譬如刘恺威。

出道曾受TVB力捧,奈何在香港一直不红。

图源 | 《最佳男主角》

转战内娱后,不仅片酬翻倍,收获一个顶流前妻。

还与霍建华、钟汉良齐名,被称作言情剧的半壁江山。

更为典型的是陈伟霆。

北上之前,他在港娱可说是糊咖一枚。

参加选秀以组合Sun Boy'z出道,唱歌无人在意;单飞后跨界电影,拿到手的资源也不差,但就是甩不掉被嘲的命;

和阿Sa高调恋爱,还被港人痛骂“软饭男”。

但他北上之后,第一部戏《古剑奇谭》便搭上杨幂迅速走红,至今仍是内娱当红炸子鸡。

香港人瞧不上他,但他却是香港最后一个北上成功的演员。

放到现在,这样的翻身奇迹恐怕很难再有。

曾把令狐冲演活的吕颂贤,出道便做男主,是九十年代香港最红小生之一。

图源 | 《笑傲江湖》

图源 | 《笑傲江湖》

北上后唯一出圈的角色,还是15年《烈日灼心》的配角男同David。

但并非是因观众认出了他,而是他在片中和邓超有大尺度“肉搏”激情戏。

吕颂贤不止一次在采访中透露,如今港星在内娱很难接到主角邀约,有的甚至无戏可拍。

一来市场饱和,内娱不缺人;

二来片方顾虑,让香港演员出演内地角色,观众会跳戏。

翻译得再直白一点:

随着这些年内娱崛起,主导市场的年轻观众也对港娱认知愈发模糊,加上某些不可言说的政治因素,港星在内娱的市场号召力已不比内地明星

在06年《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宁浩成为内地第四位亿元票房导演之前,在内地商业片中担纲主角的,多半是港台演员。

张艺谋《英雄》、冯小刚《天下无贼》、陈凯歌《无极》

但在此之后,越来越多内地演员拿回番位。

演变至今,往日情形已彻底翻转。

2022年影人票房榜,男女主演TOP5均无港台演员,图源 | 猫眼

2022年影人票房榜,男女主演TOP5均无港台演员,图源 | 猫眼

北上港星们都去哪了?

即便辉煌不再,当然还是有梯队之分。

就像成龙在《无限超越班》的定位,如他这般有过往成就傍身的港娱前辈,虽置身幻变中,又仿若置身事外,几乎不受波及。

而稳坐一番和做综艺常驻嘉宾,是比他咖位低些的一线港星才有的际遇。

往下绝大多数人,就像吕颂贤,事业重心已转至网大、经商和带货直播间。

且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如今的网大和直播间,还真是港星云集,宛如港娱全盛时期的一道小小缩影。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