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歌声会“引路”!引你上雷公山,引你下清水江,这是什么歌?

原标题:歌声会“引路”!引你上雷公山,引你下清水江,这是什么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飞歌响起

20世纪50年代,我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苗族飞歌《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那优美奔放、高亢自由、无拘无束的曲调,与我们当年“大炼钢铁”的“准军事化”生活形成强烈反差。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登上雷公山,一定要见到雷公山的山顶。其实,那是一首经过词曲作家加工的颂歌。岁月无情大浪淘沙,如今人们能记住的不是歌词,而是那动听的曲调和有趣的歌名。1960年代还有一首经贵州歌舞团的女高音歌手唱响的飞歌:“清水江啊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欢笑满江头……”。

网络图片

直到1980年代,我才有机缘去到了雷公山,见到并登上了雷公山的山顶;又在清水江中流击水,在江边田野行走。两首飞歌,给苗疆圣地的山山水水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曲调中蕴含的深情温暖着一代代游子的心。

网络图片

苗族飞歌曲调高亢奔放,流行于贵州台江、雷山、剑河、凯里等地,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和游方分别时,见物即兴,现编现唱。“飞歌”曲调有20多种,调式不一,各有特点,但基本都是高亢激昂的。其曲调结构多为上下两段体,歌尾在结束前,常以渐慢速度拖腔,与上段的自由节奏相呼应,形成完整的曲调。

台江白帮村苗族姑娘在唱飞歌的路上 老鱼摄

飞歌的诞生,是有其自然历史条件的。节日里走亲访友,高歌劲舞之后,缠绵相送终有一别,于是,飞歌唱起来了,道不完的亲情映山映水。1990年,我们一行人从不通公路的雷山县方祥乡返城时,当地苗人送了又送,小学生一直送我们走出五里山路,直到不见人影了,还能听到她们深情的飞歌:

台江白帮村苗族姑娘在唱飞歌的路上 老鱼摄

你们的脚杆像老鹰翅膀,

过山过水来到苗家地方。

帮我们修学校,

女孩得书读。

你们年年来啊,

我们心里好想……

飞歌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听着飞歌,对即将要开始的六个半小时跋山涉水的艰辛,谁也不在意了。

台江白帮村苗族姑娘准备唱飞歌 老鱼摄

在苗乡行走,飞歌响起的美丽情景常常会不期而至。记得我在台江南宫乡的一次田野作业中,车已无路可行,白帮还在大山里。白帮来接我们的后生们吹着芦笙,姑娘们带领我们徒步上山。远处突然响起了带颤音的飞歌,穿过峰峦密林飘然而至。原来,是远处来的后生远远看见这么一群盛装姑娘,歌声就飞过来了。那是在遥遥地呼唤姑娘。从听见歌声到走拢见面,还要走过长长的崎岖山路。白帮的姑娘们按捺不住兴奋,跃跃欲试,但见我们这些生客在场,有些害羞;在我的怂恿下,她们终于也以飞歌作答。我听不懂苗语歌词,但能感受到她们饱含了真情的飞歌在傍晚的深山里久久回荡。

台江白帮村苗族姑娘准备唱飞歌 老鱼摄

相恋的男女在游方之后要分别,隔山隔水,少男少女都希望用自己最优美的音调、最嘹亮的曲子咏唱呐喊,让道不尽的思念之情在高山深谷间传递。

网络图片

苗族飞歌的传承离不开歌师。能够即兴编唱飞歌的老歌师大多没有进学校念过书,但他们对苗疆的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亲情友情、风俗典故都非常熟稔。在各种场合,他们都能出口成歌,歌师是苗乡一批极具艺术天赋的人。

网络图片

施洞已故歌师刘永利十一、二岁就开始学歌,是跟隔壁家的老奶奶学的,过人的记忆力让他一晚上能学三四十首。学会一些歌之后就和别人对唱,对唱时,他悉心跟对手学习。他说:“唱歌就像走路一样,没有底,可以随便走。学歌要各方面都懂,见子打子才学得快”。他擅长唱“欠口歌”——对面的歌手唱了歌,他当即回唱。回唱是即兴创作,短的可以只有两句,长的则是绕山绕水尽情发挥。

网络图片

当年唱歌名声在外如雷贯耳的,是巴拉河村97岁的老歌手姜故代。他鹤发童颜,唱歌的中气特足,飞歌传得最远。他家的三代人都是歌师。他说:“同样的场合,大家都在听。有的人一听就会,有的人耳朵听起茧子也唱不出来”。姜故代老人把唱歌看得很神圣,长长的一生中,他最快乐的事就是唱歌。如今,斯人已逝,他的飞歌和故事还长远流传。

撰文:余未人

编辑:彭瑾

责编:飞宇

编审:陈薇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