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70年前,新中国的“决胜时刻”

原标题: 70年前,新中国的“决胜时

在《决胜时刻》上映前,许多人对于这样一部主旋律历史题材电影上映大多都持观望或者说是否定态度。

因为以往描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现在的电影作品已经很难有所突破,拍出新意了。更不用说电影所聚焦的核心剧情是解放战争末期与新中国建立。

然而,事实是《决胜时刻》上映三天票房就已经突破四千万,到目前上映一星期时,已然取得了一亿多的票发成绩。《决胜时刻》用自己的实力狠狠地将人们的怀疑和轻视抛之脑后,并为国庆电影档吹响了第一波进攻的号角。

以往人们对于主旋律电影的排斥和轻视可以说是溢于言表,特别是国产主旋律历史题材电影。固定不变的叙事模式、千篇一律的人物情节,粗制滥造的历史道具……这些东西几乎完全扼杀了这一类电影的良性发展,使之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可同样是主旋律电影,同样是关于历史和人物,为什么欧美的电影就能够拍的别出新意,佳作不断呢?诸如《烈火战车》、《国王的演讲》、《爱国者》、《至暗时刻》、《敦刻尔克》一类的经典佳作甚至还经常能够成为奥斯卡的宠儿。

即便国内常常对这些好莱坞电影中所存在的个人英雄主义吹毛求疵,可依旧无法否认和改变这些电影在拍摄技术、电影投资以及拍摄手法上的高度。

我们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大多集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塑造,并且在正面角色的塑造上往往进行大量进行艺术加工,使之过于高大全。

在反派角色的塑造上又往往是十恶不赦绝对化的描摹。这就使得电影剧情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竭力想要描摹出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但是却始终无法避免的与真实形成一定的偏离。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伟人也不是无所不能,无欲无求的,他们同样也会有七情六欲,同样也会有自己无法弥补的缺憾,同样也会因为战友的故去、亲友的离逝、革命的艰难而不禁感慨落泪……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传记电影只有做到了将伟人回归于平凡,才能够真正实现电影与观众间的情感共鸣,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历史。

讲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好莱坞前两年拍摄的《至暗时刻》。电影突破以往固有的影视形象,将英国一代伟人丘吉尔通过平凡化、生活化的细节刻画使之重获银幕生命力。并且影片通过丘吉尔坐地铁这一情节将伟人与民众紧密联系,使历史人物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格局下,表现出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而对于《决胜时刻》而言,它之所以能够带给观众别具一格的感触,与其在人物形象以及叙事和情节上的突破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在人物形象上,区别于以往同类型、同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难能可贵的将以往过于片面,刻画单一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回归于平凡、质朴。

从家国情怀、矢志不渝和热爱生活三个方面着重对革命家们进行了深度描摹。在家国情怀上,毛主席作为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待自己亲人却没有肆意放纵,真正实现了家国一体观念。而他对于一罐油泼辣子的喜爱更是把他对于家乡的思念表露淋漓尽致。

在矢志不渝上,从以毛泽东、朱德为首的五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孙中山先生墓前的悼念与鞠躬中,就能深刻体会。即便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取得最终胜利的他们丝毫没有半点的松懈,他们对于实现革命理想,实现国家富强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而在热爱生活上,从任弼时在电影中动情拉起小提琴回忆往昔革命峥嵘岁月,从毛泽东教陈有富谈恋爱,陪着女儿捉麻雀以及耍脾气看京剧的情节中就可以一窥一二。

这些情节的表现,使得毛主席这一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在电影中具有平凡人的一面。并且在实现电影故事情节生活化、平凡化的同时,还做到了尊重史实和人物经历,细腻生动的展现了毛主席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情趣。使电影作为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却能够深深引发年轻观众的情感和思想共鸣。

其次就是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突破,使得电影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呈现。

在宏观格局上,电影主要展现的有五个历史事件,一是中共中央进驻香山,二是国共两党间在全面解放前的最后一次谈判,三是百万雄狮横渡长江,四是政协会议的召开,最后就是电影的高潮开国大典。这五个事件在叙事顺序上是完全依据其的发生时间进行排列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这五个大事件之中,电影还同时穿插了英舰紫石英号深入长江、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使电影在有限的时长下,包含了诸多历史细节,在进一步提升了艺术性的同时,极大的保证了影片的质量。

在个人视角上,则主要有三条剧情线,一个是以毛泽东为核心,集中表现在党中央进驻北京后,毛泽东在北京的生活。一条则是以警卫部队队长陈有富为核心构建的“隐蔽战线”故事线。最后则是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人物剧情线。

第一条剧情线将毛泽东进行生活化与平凡化加工,使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进一步丰满立体。第二条剧情线则将解放初期新生共和国所面临的严重敌特渗透展露无遗,使人们真切感受到祖国今天和平富强的来之不易。

最后一条故事线,则生动刻画了一代枭雄蒋介石在人民历史选择过程中的无奈与挣扎,同时将陌路党国中的人心涣散刻画的十分到位,从反面来映衬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重大历史事件与小人物个体塑造的无缝对接使电影区别于以往的主旋律政治历史题材电影,带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感触。同时电影在把握核心故事线的同时,竭力采取多方位、多角度的叙事线索,使得电影在具有《至暗时刻》中对伟人形象立体塑造优点的同时,还兼具了《敦刻尔克》中小人物视角下的人性和情感探讨。

纵观整部电影,有几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第一是电影开场没多久所展现的新中国建立前后在北平的首次阅兵———西苑阅兵。

当时的中国已然历经了数十年的战乱,终于出现了一支真正属于人民,为人民而战的队伍。虽然阅兵时解放军的现代化装备依旧十分的薄弱和落后,但是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呐喊和威严无比的军威依旧展现出了中国的气魄和决心。

第二是已经病重,即将奔赴苏联治病的任弼时,在自知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当着众人的面,深情地拉起小提琴的场景。伴随着时而舒缓,时而激烈的琴声,电影出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敌人追击以及的一幕幕场景。

当年刚参加革命的众人也不过就是二三十岁的年纪,然而到了他们终于取得胜利之时,已然过去了人生的大半辈子,无数与他们同行的战友已然牺牲在了前进的道路之上。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是今天的锦衣玉食的我们所难以想象的。

影片最后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影片结尾出现的开国大典历史影像,这次在电影中出现的4分钟历史影像是开国大典历史影像资料经过现代技术修复还原后,首次次以彩色4K的超清画质出现在大荧幕上。

而讲起关于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像就不得不当年中央政府邀请苏联摄影师拍摄的一系列彩色影像。后来的一次意外火灾却使得这些精心编排拍摄的彩色影像资料被付之一炬。在这之后,人们所能看到的大多只有来自延安的战地摄影师所拍摄留存的黑白影像。

直到在《决胜时刻》的制作过程中,主创方从俄罗斯的档案仓库里发掘出了四分钟从未公开过的开国大典清晰影像资料,这才使得人们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了解七十年前的开国大典。

在影像中,周恩来总理与众人的谈笑自若,毛泽东主席突如其来的莞尔一笑……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透过高清的彩色画面仿佛在和七十年后的我们言谈互动。

七十年前的开国大典上,受阅部队的装备尚且还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并且大量骑兵队伍的存在也使得这次阅兵从另一角度体现出了建国的不易和新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七十年后,在即将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中,我们所看到的已然是一支充满现代化武器装备,时刻带着昂扬斗志的威武之师。今昔如梦,当伟人们曾经的梦想业已成为现实,他们曾经经历的那些峥嵘岁月也一同成为了,留给后人的只有矢志不渝的精神与信念……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