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海归”为何不吃香了?背后真实的原因值得中国人深思

原标题:“海归”为何不吃香了?背后真实的原因值得中国人

一八四七年,一位叫容闳的年轻人背负着国家的期待漂洋过海,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此后他成为了第一个从耶鲁大学走出来的中国学生,也开启了中国人留学的热潮,从此“海归”就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很多早期的伟人都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从国外带回来最先进的理念,用以建设自己的祖国。

容闳

在那个年代“海归”们都是非常令人敬仰、令人羡慕的精英人群,他们让中国走向现代化,从技术上和观念上都逐步和国际接轨,他们为祖国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改革开放之后,海外留学人数完成了第一次井喷,大量的学生留学海外,那些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学成归来的海归们个个都意气风发,准备撸开袖子大干一场。

当时的海归们个个都是“香饽饽”,他们是整个就业市场中的“宝藏”,是各个企业争相追捧的“金领”人才,在那个相对贫瘠的年代他们就已经拿到了远远高于平均线的薪资,甚至鉴于他们的海外留学背景,就连自己做生意也往往更容易得到更丰富的资源。

这些年,我们的海外留学人数再创新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到66万有余,其中90%的属于自费形式的海外留学。

然而今天的“海归”们却越来越不像从前那样抢手,有些已经找到稳定工作的“海归”们在薪资上面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而有一些海归们则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当中,成为了“海待”。

那这样的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小编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总体质量下降,“海归”们良莠不齐

如今,很多留学生出国只是为了镀金,而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他们只是想通过出国留学这样的履历来“晃点”一些企业公司,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他们把孩子送到美国的贵族学校中,每天过“纸醉金迷”的生活, 回国之后从能力上来讲他们还远远不如国内一流大学走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水平高,正是由于海归们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很多企业公司对待海归的态度也越发的谨慎和冷静。

2、数量越来越多,已不再是“珍稀物种”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物以稀为贵”,过去的留学生人数非常少,所以他们身上的光环十分亮眼,甚至颇具一些神秘的色彩,而如今留学生越来越多,“海归”们满大街都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不需要招募海归们来“壮门面”,面对越来越多的“海归”,他们已经不“稀罕”了,对于“海归”的需求也形成了饱和状态,他们也不再愿意为这些唾手可得的头衔而增添“附加值”。

3、信息不对称,难以辨别学历的含金量

我们引用钱钟书在《围城》中描写过的情节。主人公方鸿渐的未婚妻家里出资供他出国留学。但方鸿渐看不惯外国学位制度,导致他起初并不在意学位,毕业前,双方父母催促时他才觉察到学位的重要性,于是他花了三十美元从一个爱尔兰人手里买了张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于是他用这张假学位证书,成功的拿到了三闾大学的聘书。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辨别洋头衔的难度远远超过辨别国产头衔价值的难度。面对数目繁多、冠冕堂皇而又鱼龙混杂的洋学术头衔,单个的国内教育科研机构难以掌握充分信息,无法明辨洋学术头衔的含金量,甚至一些“野鸡大学”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的企业公司面前都能瞒天过海。

4、水土不服,不适合国内人才市场需求

有一句话叫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些在西方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相对于国内本土走出来的学生来说,他们普遍需要一个从新适应的过程,这包括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

而在当今中国高节奏的工作状态下,一些企事业单位更加倾向于那种“即插即用”的现成“产品”,花费大量时间培养人才的成本太高,风险也太大。而相对于国外的“方法派”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来说,国内的学生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则显得更加“功利”。自然也就更符合如今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

然而说了这么多,留学是不是还有必要?笔者认为留学是仍然有价值的,它能让你经历一种新的生活体验,更加开阔你的眼界,感受异国他乡的不同文化,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眼界和阅历,取得“真经”回来的留学生确实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那些为了留学而留学的行为是否真的值得去做,那就值得大家冷静的思考一下了。

各位读者朋友们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发表自己的评论。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