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我愿这部电影的票房100亿

原标题:我愿这部电影的票房10

小伙伴们今天是不是起了个早,和家人一起围在电视机前看盛大的阅兵式。

椒妹也刚刚看完,激动的心,直到现在也难以平静。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我爱你中国!

今天椒妹要说的这部电影在国庆档原本是被认为最红最专,商业片属性较弱。

没想到,从9月25日开始,预售票房就超过其他国庆档影片。

9月28日下午三点全国点映上座率超过88%,场均人次超过156人,一二线城市几乎全线售罄。

这部电影,拥有神仙阵容制作班底。

这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

陈凯歌担任总导演,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

汇聚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璐、徐峥、宁浩、文牧野七位导演共同拍摄。

参演的演员更是黄金配置。

有老戏骨葛优和惠英红,有实力派黄渤、吴京和张译等等,有优秀青年演员杜江、佟大为、刘涛、佟丽娅等,也有周冬雨、朱一龙、刘昊然和彭昱畅这样优质偶像。

光是主要演员表,就能列出来一大堆。

是的,就是这部国庆档上映的——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分为七个独立的篇章,特写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

不同以往的献礼电影,这一次,《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故事,从平凡人物出发,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彰显大时代的变迁。

分别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重大历史事件。

演绎了七组普通人与国家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以小人物见证历史时刻。

诞生于50年代的陈凯歌,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见证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身为《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陈凯歌早在1987年就拍摄过献礼片《大阅兵》,以此纪念新中国成立35周年。

这一次导演之间的联合创作,有着非比寻常的历史性意义。

就像在电影启动发布会上,陈凯歌说道:

八位导演共同创作一部影片,礼敬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这种事过去没有做过。

导演管虎指导的第一篇章《前夜》中的演员黄渤、欧豪、耿乐、梁静、王天辰以自己饰演的角色,展现开国大典那些默默保障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升起的背后人物。

管虎妻子梁静在发布会现场爆料,剧组所有演员都是零片酬出演。

但每位演员都认真对待,真挚演绎,齐心为祖国献礼。

继《厨子戏子痞子》之后,管虎和黄渤这两位老搭档,时隔六年再次合作。

1949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

全世界的目光将注视北京,每一位中国人都在翘首以盼。

有一个人却格外紧张,彻夜难眠。

林治远(黄渤 饰),是负责建国当天电动升旗的工程师。

他要站在毛泽东的身后,看着主席按下按钮,确保升旗仪式万无一失。

这是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升起。

也是新中国首次使用电动升旗装置。

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关于国庆日当天的各项任务,当所有人立正站好,喊下“万无一失”的军令状时。

只有林治远一个人硬着头皮说了真话:

电动升旗,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林治远无比清楚这项任务的意义,但同时他亦比任何人都知道这项工作的难度。

升旗设备必须要满足三大条件,即:

能使国旗自动升降、升旗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相一致,以及国歌奏毕,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并自动停止。

那段时间,林治远一行人整日奔波于旗杆与天安门城楼之间,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查看自动升降设施运行情况。

哪怕是千辛万苦无数次的试验,在开国大典前6个小时,还是出了意外。

幸好经过一夜的抢修,装置恢复了正常。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如期举行。

国歌响起,红旗升空。

当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音乐停止的同时,顺利升到旗杆顶端时,守在角落里的林治远团队早已是泪流满面。

这个篇章也是七部短片中调性最浓的。

所以可以抒情的地方,导演都进行了着重渲染。

一根旗杆,它的顶端立着祖国的历史与未来,下面却藏着成百上千万人的坚守与不易。

第二篇章《相遇》由张一白执导。

尽管之前多拍摄都市爱情题材影片,张一白却透露说自己一直有一个愿望——

拍一个大历史,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

片中演员张译、任素汐、张嘉译深情讲述“两弹元勋”邓稼先“舍小家报国家”的感人故事。

饰演原子弹科研工作者的张译,此前曾参加过1999年、2009年两次国庆阅兵。

此次为了诠释好角色,他专门向导演申请了十天时间减肥,每天只吃黄瓜,瘦了15斤。

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先生在听闻《我和我的祖国》拍了《相遇》这个故事之后,专门发来寄语:

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以上邓稼先说,许鹿希记。

核弹科研员高远(张译 饰)为了这项国家机密项目,没有留下任何信息,独自离开家人和朋友。

也离开了相爱的女友方敏(任素汐 饰)

在一次实验中,高远身体受到致命核辐射,命不久矣。

在一辆公交车上,消失了三年的高远和方敏再次相遇。

戴着口罩的高远并没有和方敏相认。

“我找你找了三年了”

“我不认识你,你认错人了”

方敏忍住所有的情绪,开始自己讲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没有过多的场景转换,主要靠任素汐的台词和张译的眼神撑起。

任素汐的对白倒中规中矩,但张译那种纠结痛苦的眼神,看得椒妹我心疼不已。

最后,两个人在欢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人群中被挤开。

四目相对。

他点头笑了,她也点头笑了。

这一幕,心酸。

曾经的恋人,从此擦肩而过。

这次的分别,就是永别。

作为第三篇章《夺冠》的导演,徐峥将自己的女排记忆融入电影中。

十二岁的他曾在电视机前目睹了中国女排首次奥运夺冠的时刻:

当年电视信号不稳定,需要有人不时举着天线调整接收。这是我们那代人在为女排加油鼓劲时的特殊记忆。

《夺冠》算是七部短片中讲得最有趣的一个故事,徐峥对喜剧节奏的把握可谓是炉火纯青。

徐峥是上海人,把故事的地点也搬到了上海的弄堂中。

整个故事背景十分有生活气息,相当接地气。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拼搏、敢打、坚持、不屈、逆转。

这些品质被浓缩成一个名字:

女排精神。

薛晓路执导的《回归》,将镜头投向了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时的景况。

惠英红在发布会现场曾真情流露:

香港回归的时候,我终于知道自己有国家了,可以大声告诉所有人,我是中国人。

任达华也补充道:

我出生在警察世家,父亲和哥哥都是警察,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每一个普通的警察、普通的市民都是用分秒不差来形容自己期盼准时回归的急迫心情。

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主权交接在即。

升降旗的时间却迟迟未定。

英方坚持“到点才降”,降旗时间为7月1日0点0分0秒。

但我们要求“到点就升”。

7月1日0点0分0秒,就该是中国国旗的升旗时间。

这是尊严之战,分毫不能差。

经过16轮的拉锯式谈判,中方终于掌握主导权。

中国的五星红旗将在7月1日0点0分准时升起。

中国派出最优秀的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每一个流程都要求严丝合缝,精确到以秒为单位。

然而却因为一位英方发言人拖延时间,仪仗队加快步伐,反而多出12秒的时间。

全场寂静。

46秒的国歌,22.8米的旗杆。

国歌结束,国旗到顶。

分毫不差。

历史时刻不容疏忽。

为重现当年交接仪式,所有的流程、场景和细节,也必须分毫不差。

杜江、朱一龙、王道铁饰演的仪仗队军人,为拍摄做足功课。

除了训练走正步、升旗这些基本动作,小到下巴、仰头的角度都被纠正过。

《我和我的祖国》里的每一篇章,都让椒妹感到热血沸腾。

历史的光荣榜上不会将每一个人铭记,但却会记住他们带来的感动与付出。

无论是守在旗杆下的林治远,还是隐于人群中的安文彬,亦或是未能飞过天安门的张晓佳……

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他们都是出演配角的“小人物”,但同时也是见证与创造历史的“大人物”。

监制黄建新说:

每一位导演的创作,都将遵循着同一个主题——

历史瞬间,全民记忆。

陈凯歌说:

我们在这部片子中间想表现的,不仅是国家在7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表现和表达艰苦奋斗的平凡的中国人民。

活跃在这7个故事中间的普通的中国人的个体,一旦和灿烂的历史瞬间相遇的时候,所绽放出来的能量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我和我的祖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主旋律献礼片。

将各个领域老百姓的平凡日子放在浪浪汹涌的大时代背景,叙述平凡又简单的故事,何尝不是一种力量。

它放低了姿态,用时代记忆,用小人物的视角,唤醒每个见证不同时代历史时刻的中国人的共鸣。

《我和我的祖国》英文片名叫My People,My Country,将人民放到祖国之前,也说明人民对于祖国的重要性。

主题虽然是主旋律,可《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内容却接足地气,能够引起每个中国人的共鸣。

这就是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正能量,每个中国人所能承担和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每一位普通百姓,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创造者。

我是一名平凡的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每次一听到《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心中的澎湃无法用言语表述。

请和我一起歌唱祖国,为祖国庆生,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和我的祖国》

点“在看”和椒妹一起祝福祖国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