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攀登者》里,有信仰之光、武侠场面,还有…爱情套路

原标题:《攀登者》里,有信仰之光、武侠场面,还有…爱情

2019年10月2日刊|总第1917期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电影《攀登者》中,看到这句当年媒体用以赞颂中国国家登山队的诗句时,许多人在电影院里,都会不自觉热泪盈眶。电影片尾字幕所展示的真实影像资料,则更让人忍不住心中澎湃的民族自豪感。

与以往美国或是日本拍摄的攀登珠峰的登山冒险类电影不同,《攀登者》并不是关于一位英雄对自然的挑战与征服,而是一群普通人在艰难的年代,对国土尊严的捍卫。

珠峰上逼近人类极限的恶劣气候,60、70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绝境”下,《攀登者》当中有的,是一种在主旋律影片中不常见的侠气。尤其在片中几次雪山遇险的危机时刻,镜头的调度和剪辑,将生死一线的紧张感放到最大。此后角色或死或生,对观众都会是一次情感上的冲击。

作为国内首部呈现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登上珠峰这段历史的影片,《攀登者》在题材上是一部冒险片,却被赋予了传记片的内核。因此,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内容和表现,都抱有很高的期待。

而这份期待,似乎也导致了影片上映后观众对其更为严格的审视。

信仰的力量,来自英雄的血肉之躯

由于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攀登者》在整体剧情上并不具有太大的悬念。在观众都知道冲顶能成功的前提下,最后的胜利之前,观众的情绪能积累到什么程度,便是对导演功力的考验。

因此,在集体胜利的背后,有多少人牺牲;1960年无法留下影像的遗憾,实际为登山队带来了什么影响;面对令人畏惧的“神山”,登山队员们为何毫无畏惧……这些落在一个个人物身上的戏剧点,都是能调动观众,让他们与人物产生共情的支点。

何谓牺牲,何谓信仰,何谓爱国?通过《攀登者》,观众都能得出自己的解答。

主角方五洲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身手敏捷,坚韧不拔,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会被生活所磨平。

然而方五洲的“主角光环”太过耀眼,几场动作戏中的炫技,甚至一度压过了在一部传记片中,所需要的人物真实。尤其是影片一开头,导演便给其安排了一段在废工厂高耸的建筑物上,不借助任何安全措施,就敢飞檐走壁的动作戏。

但好在,吴京对于如何让这一类“顶天立地”的英雄落地成为普通人,的确有自己的一套。

在“下放”时,不管是闷头往锅炉里铲煤,还是孤独地借助工厂里的钢架锻炼,方五洲的失意,可说是吴京演技的出彩之处。而最后看着调令,哭得不成人样,还要大口大口往嘴里塞面条的一幕,十足地体现了方五洲作为一个“人”的真实与重量感。

在两部《战狼》以及《流浪地球》之后,吴京已经成为了大银幕上“中国式英雄”的固定形象,由他来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动作,并对“英雄主义”进行诠释,观众还算能够接受。

张译扮演的曲松林则像是方五洲的对立面。如果说方五洲对应的是成功,曲松林对应的就是失败。在一部无法有恶人的电影里,曲松林和方五洲之间的纠葛、矛盾,成为了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

曲松林这个人物的情感起伏,比身为主角的方五洲要更为剧烈。这种起伏甚至让他在后期显得有些偏执,甚至疯狂。对这种疯狂,剧情后来强行反转,让曲松林不至于成为一个歇斯底里的左倾冒进者。

身体上的伤残带来的有心无力,老队长葬身珠峰的悲痛,以及无力保护摄影机的自责,张译将这三种情绪融合成曲松林身上一种无私的激进。毕竟,他的出发点不在于个人的荣辱,而在于国家、国人的成就能否成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从捍卫国家尊严这样崇高的立意出发,《攀登者》必然会成为雪山之上的一部英雄群像。

但在影片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却有意模糊了他们所身在的历史阶段。仅以旁白匆匆交代一笔,就将“英雄”与“现实”相分离,将他们放到了茫茫的雪山之上,试图在一个对观众能造成视觉冲击的“架空”舞台上,上演一段英雄悲歌。

这是非常冒险的做法。如果观众对1975年这一时间点没有相关的了解,也不知道当年的中国处于多么贫乏的状态,他们便无法感知到一车车物资和人员背后国家“倾尽所有”的豪气,以及再次来到珠峰脚下,要为自己和国家正名的方五洲、曲松林所承担的压力。

不得不说,是演员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对人物关系的构造,让这些人设有些夸张、现实背景模糊的“英雄”,有了能与观众产生共情的血肉之躯。

然而,曲松林由极端冒进到冷静保守的转变(李国梁之死根本就是一个意外),与徐缨由极端冷静到突然冒进的转变一样,都是令人费解的。戏剧冲突的营造更动了人物的性格基因和价值主张,就会显得刻意。

“黑牡丹”与“徐缨”的作用

不仅是两段美丽的爱情

就像国庆当天的阅兵式上,出现的气宇轩昂的女兵方阵一般。承担重要剧情任务的女性角色,在如今的主旋律电影中不可或缺。

《攀登者》中,也有徐缨(章子怡 饰)与黑牡丹(曲尼次仁 饰)两名女性角色。其中,黑牡丹是以中国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潘多为原型进行塑造的。

历史上的潘多是一名36岁,已经生了三个孩子的母亲。而在剧中,黑牡丹被塑造成一名青春单纯的藏族少女,并且与年轻的摄影师李国梁(井柏然 饰)之间,存在着模糊而暧昧的情感。

作为九名冲顶者中唯一一位女性,电影并没有太多地展示其如何受训,因何被选拔进登山队,又是怎样克服与队友之间在体力上天生的差异,以女子之姿完成登顶的壮举的,这确实相当可惜。

或许是囿于篇幅,或许是在年轻登山队员为了队伍选择自我牺牲这个情节点上,编剧和导演需要有更丰富的情感表达:既有领导对此的反思,队友对此的悲痛,还有情人对其的思念。

因此,黑牡丹作为“女性”的社会角色,便因剧情需要,高于了其作为“运动员”的角色。

气象学家徐缨则与主角方五洲之间有着一段漫长而刻骨铭心的缘分。与黑牡丹相比,徐缨更像是一个“幕后英雄”,由她所带领的气象队,承担着随时向突击队通报天气变化的任务,而其预报的准确性,会对突击队队员的安全产生决定性作用。

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攀登者所“攀登”的,不仅是信仰,还是人生。对于黑牡丹这个角色来说,她攀登的路径,是她经历生死,不断成长的途径;而对徐缨来说,则是她去理解自己爱人的过程。

的确,在电影中,两个主要女性角色都在某种程度上,有对自我的跨越,自我的实现。但不得不说,她们在剧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仍旧是谈恋爱。

女性角色是否一定要与恋爱挂钩?家国之爱与个人之爱如何平衡?在主旋律类型片越来越普遍的当下,这便成为了中国电影人与观众热烈讨论的话题。

对于《攀登者》来说,主创想要通过一条感情线,让这两个演员能够在感情碰撞中炸出火花,也是可以理解的。

方五洲将登顶珠峰的光荣作为向徐缨求婚的“彩礼”,而徐缨则以奋不顾身的勇气,去支持方五洲的登顶。

这是一种有着“侠骨”的浪漫,作为监制的徐克,不仅让人看见了他在动作戏上的把握,在这一条感情线上,徐克也同样让观众感受到了他的价值。

只是,从最后的呈现来看,两条爱情线在节奏和篇幅上都存在着问题。尤其在冲顶的高潮部分,爱情占据了过多的篇幅,反而削弱了主旨的厚重。

毕竟《攀登者》的核心是爱国,是“为国攀登,寸步不让”,是被信仰指引的无所畏惧。在这样的格局下,个人必然是渺小的。在主旋律影片中,“爱国”与“谈情”并非不能共存,但其篇幅和呈现手法,却仍需要主创团队小心地打磨和斟酌。

【文/一树】

The End

影视独舌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