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崔雪莉事件”之后,明星应如何面对网络暴力?

原标题:“崔雪莉事件”之后,明星应如何面对网络暴

韩国艺人崔雪莉的突然身亡,称得上是近期最触目惊心的一则新闻。据韩国警方调查,崔雪莉的死亡不存在他杀因素。就在今天,经纪公司与家人为其举行了不对外开放的葬礼。

演艺圈又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再次引发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惋惜和惊讶。然而,在针对艺人,尤其是年轻的、有“流量”的艺人的网络暴力越来越成为常态时,这些声音听起来不禁让人觉得有些刺耳。

曾是偶像团体f(x)一员的崔雪莉,在团体上升期因私人原因退团,自此之后,其余团员的粉丝,以及喜爱这个团体的粉丝便视其为“罪人”。即便已经事隔多年,在崔雪莉的社交网站主页留言中,因此事而发起的责难依然不见减少。

崔雪莉不是第一个受到抑郁症折磨,并被网络暴力逼上绝路的艺人。更令人心惊的是,以网络暴力如今的泛滥之势,她亦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网友们在悼念崔雪莉时,网络暴力也并未停止。曾与崔雪莉同团的宋茜,为了参加旧友的葬礼,推掉了国内的工作赶往韩国。但这一纯粹的私人行程,却被倒卖航班的黄牛和狗仔推到了聚光灯之前。

不仅宋茜赴韩的航班机票信息被开出天价,国内的狗仔也迅速在其住宅前蹲守;韩国的狗仔则是早早到了机场,拍下了“一手”的照片和视频,迅速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和发酵。在宋茜的微博评论区里,质问其“为何不悼念”,或质疑其借此事“炒作”的人也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崔雪莉事件”也影响到了前不久公开自己患有抑郁症的热依扎。因为“吊带照”和“抑郁症”连连上热搜的热依扎,被网友抨击是“炒作性感不成,又借抑郁症上位”。而在热依扎怒斥其造谣后,有一名网友借着“崔雪莉事件”,反而给热依扎扣上了一顶“教唆粉丝进行网络暴力”的帽子。

10月15日,热依扎工作室发表声明,向该网友发出了律师函。

明星究竟应当如何应对网络暴力,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执行和操作上却总是存在着相当的难度。

粉丝自发组织的“反黑组”是一个办法,但其也只限于有相当粉丝基础,并且能够有效运营粉丝的一部分明星;以侵犯名誉权、造谣等明目,对微博用户发出律师函也是一种手段,但基本上也只能起到警告的作用;自然,也有像热依扎、炎亚纶等选择亲自发文“回怼”的艺人,这看似最直接、最“解气”的方式,却也有相当的舆论风险。

由于日韩偶像起步都相当早,在电视时代,观众和偶像之间隔着相当的距离。因此,经纪公司倾向于为旗下的偶像打造一个“云上之人”的人设,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是少男少女梦境中会出现的完美形象。

由于是“造梦”的存在,日韩对于偶像的管理也相当严格,甚至到了不人道的程度。因此,大众对于偶像的要求也格外严格,一旦在私生活上出现丑闻,来自群众们声讨的声音,甚至可以逼得广告商与艺人结束代言关系。

但在大陆,当“偶像”被泛化,对艺人形象的严格要求也在无限地扩大。在互联网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内地娱乐圈,艺人形象几乎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形象划等号,网络交流也自然成为了“营销”的一部分。

初衷是为了让明星和普通人更加接近的社交平台,却把明星架到了更高的“空中楼阁”中,处于一线的明星,几乎不会自己亲手打理微博。而当此事越来越被其他用户所知,他们对于明星的谩骂,便也显得更为随意——反正本人看不到。

网络的匿名性,的确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隐藏在“面具”背后的侥幸心理。因此,许多网络言论之不堪入目,以及话语中所表现出的恶意,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见到的。

而作为总是处在“流量”的顶端的明星艺人,似乎自然就成为了这些网络暴力的“活靶子”。因为有了“人物”这个身份,明星便似乎遭受了无形的束缚。一方面,是匿名者躲在“法不责众”和“言论自由”的幌子后面,肆无忌惮地进行谩骂和攻击;另一方面,明星一旦回应,或进行维权,反而又会引来一波“玻璃心”、“小题大做”的嘲讽。

但是,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并不会因为一个人是“明星”而有所变化。普通人会因为一句辱骂而生气,明星同样也会。演员,或说“艺人”这份职业,虽然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私人自由的丧失,却并不意味着他们身为“人”的尊严可以被随意地践踏。

所谓“普通用户”看似无心的只言片语,所造成的伤害绝不“普通”。因此,“路人”的身份,也绝不是网络暴力的遮羞布。微博粉丝数所造成的话语权差别,并不意味着“我弱我有理”,即便是“路人”,也应当为自己在网络上的发言负责。

在韩国,已有9名议员发起提案,呼吁当局出台禁止恶意留言的法律——“雪莉法”。而韩国演艺信息工会、韩国劳总、公务员劳总等100多个团体,以及有过恶意留言经历的艺人同事等200多人,也都参与其中,并将于12月初在韩国国会宪政纪念馆大讲堂举行该行动的发起仪式。

而在国内,变得越来越“扎人”的不仅是热依扎。刚成立工作室的肖战,便通过工作室针对私生和造谣行为发文,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白宇工作室近日也将几名在豆瓣造谣的用户告上法庭。

法律手段愈发频繁地成为明星们应对网络暴力的方式,这绝不是因为如今的明星都经不起“批评”,或是怀揣一颗“玻璃心”,而是由于网络暴力的普遍,常常让人分不清“评论”和“谩骂”的界限。

作为观众,对于艺人的演技、歌舞能力、综艺表现,自然有做出评论的权利和自由。在言之成理的基础上,即便有些评论是负面的,的确也不属于“网络暴力”的范畴。

但关于年龄、关于性别、关于长相的嘲笑,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谣言便出言诋毁,这便绝对算不上是正常的“评论”了。

如今,微博越来越像是一个情绪宣泄的通道,而并非交流的平台,一言不合,便有可能招来一群人持续多日的嘲讽和辱骂。而抵制网络暴力的行为,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新的网络暴力的导火索。

有韩国媒体将崔雪莉之死称作“社会性的谋杀”,这场已经无可挽回的悲剧所唤起的,不该是另一场随风即逝的惋惜。热依扎等明星对此已经做出了反抗,同样身在网络环境中的我们,除了“围观”之外,或许也应对自身进行一下反思和改变。

文/一树

The End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