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狂砸30亿,输给李诞一个笑话?

三年前李诞在《奇葩说》的封神之战。

当时的辩题是——

博物馆着火,你是救一副名画,还是救一只小猫?

BB King黄执中选择救画。

他从一以贯之的精英视角出发,提出“遥远的哭声”。

随着你对世界的认知越高

你听到的哭声越遥远

图片

而要救猫的李诞,用一通地躺拳打得黄执中找不着北。

经典言论:一副画,最好的归宿就是烧了。

比《蒙娜丽莎》更美的

就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

图片

彼时,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还令人心有余悸。

所以李诞此话一出,瞬间引爆知乎、豆瓣、微博在内的所有社交平台。

谁知道三年过去,玩笑话照进了现实。

有人花高价从卢浮宫借来了《蒙娜丽莎》放在自家别墅,结果被暴怒的朋友一把火烧了。

看到它燃烧的样子,你觉得美吗?

图片

这人是谁?出于什么目的要烧《蒙娜丽莎》?安保措施呢?现场情况如何?会引发何种后续?

悬疑大片在线解析。

这一次,烧《蒙娜丽莎》,他们是认真的——

利刃出鞘2

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

图片

19年,“007”丹尼尔·克雷格与“美队”克里斯·埃文斯演的《利刃出鞘》横空出世。

拿了几亿美元票房不说,还在金球奖和奥斯卡上得到N多提名。

豆瓣七十多万人打出8.1,烂番茄新鲜度97%,爆米花指数92%。

奈飞一看,可以啊,续集必须安排上——

于是,他们花了4.5亿美元打造《利刃出鞘2&3》。

召回莱恩·约翰逊(《星球大战8》导演)继续担任导演、编剧。

围绕着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侦探布兰克开发全新故事。

不仅如此,还找来爱德华·诺顿、加奈儿·梦奈、凯瑟琳·哈恩、戴夫·巴蒂斯塔的全明星阵容。

图片

图片

目的很明显,就是想复制第一部的爆款。

可结果,出乎意料。

豆瓣开分勉强破7,如今已跌到6.8,网友们用“鸡肋之作”为其盖棺定论。

但在烂番茄,它的新鲜指数和爆米花指数都维持在93%。

图片

图片

内冷外香?

是中国观众不识货?

是外网眼瞎滥好评?

还是中美文化差异大?

Sir今天,带你一探究竟。

01

Sir必须首先提出的是,《利刃出鞘2》是一场反叛

前作《利刃出鞘》,以快节奏、强反转和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致敬而闻名。

在阿加莎的小说中,凶杀环境往往封闭。

作案动机往往是寻仇和求财。

凶手往往开局就浮现,甚至可能不止一人。

侦探波洛最常说的话,是凶手就在我们中间。

《利刃出鞘》几乎占全了。

比如电影开场,是在一座豪华庄园。

伴随着急促的背景音乐,女管家像往常一样一步步走向顶楼,给她的雇主送咖啡。

结果却发现,她的雇主——

家缠万贯的斯隆比老爷子正躺在沙发上。

图片

地毯的一角布满鲜血。

锋利的匕首仿佛在告诉大家:我就是凶器。

是自杀吗?他为什么要自杀?

是他杀吗?凶手的作案动机是什么?

又或者是其它意外?

可以说,这个开场一出就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

围绕着斯隆比的死亡风云,警察们开始对他的家人、仆人、医护人员进行问询调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事实”出现了:

斯隆比的不肖子孙们都在说谎。

他们明面上很敬重斯隆比,也为他的死亡十分遗憾、痛心。

图片

但实际上,斯隆比很可能就是被家人们组团杀死的。

作案动机,是想顺利地从“吝啬鬼”斯隆比那继承家产。

可随着大侦探布兰克的冷静分析,关于凶手的一个又一个“事实”接替浮现。

种种强反转看得人眼花缭乱。

勾住观众对于真相的好奇心——

都是假的,谁是真的?

最后在侦探激动的叙述下,给出那个未曾想到但又符合常理的答案。

图片

剧情的曲折复杂,揭秘的刺激上头,一气呵成。

不论是古典推理爱好者还是粉丝影迷,都能得到快感。

所以造就了前作的高口碑。

图片

但《利刃出鞘2》不同。

它的节奏,实在是太慢了。

甚至可以说,它的一切,都是对于前作精髓的“逆反”。

不得不说很是大胆。

02

看看剧照上这些人——

图片

他们聚在这座庄园别墅中,各有各的目的。

但这回的人物众多,复杂性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聚会的召集者,是阿尔法集团的总裁、美国巨富迈尔斯(爱德华·诺顿 饰)。

但最近,阿尔法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安迪神秘死亡,似乎与他有关。


图片

为此就来了两位探案者。

一,侦探布兰克,来调查安迪之死案件。

二,海伦,委托布兰克来调查双胞胎姐姐安迪去世的真相,又在布兰克建议下扮演安迪来到庄园别墅。

图片

△ 安迪、海伦皆由加奈儿·梦奈饰演

参与者就更多了。

比如女政治家克莱尔。

来这是想靠迈尔斯的财富让自己赢得竞选。

图片

比如YouTube博主杜克。

他性格上是妈宝男,身材是肌肉男,视频人设上是男权斗士。

但为了上迈尔斯的新闻平台获得更多关注,他可以将女友送上迈尔斯的床。

图片

比如科学家莱昂内尔。

参与聚会是因为迈尔斯有很多“天才想法”供他研究。

最近迈尔斯就有个点子,将易燃易爆的氢气做成晶体当燃料,并走进每个普通人的家门。

图片

Sir前面说过,《利刃出鞘2》最大的缺点之一,是节奏慢。

有多慢?

这么说吧。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只交代了一件事:

克莱尔、杜克、安迪(妹妹海伦扮演的)等人受好友迈尔斯的邀请,来他的庄园参加party。

Sir看到的时候,完全惊呆了。

这些简单介绍个人物关系,至于讲一个小时吗?

要知道。

郭敬明先生在豆瓣4.9的《小时代》里,用PPT介绍林萧和她的塑料姐妹花,也只用了3分钟而已.

图片

整整一个小时哎。

已经久到,足够让顾里的人生“发烂发臭”一百零八遍了。

图片

但《利刃出鞘2》就是任性地花了一个小时,来增加故事的复杂程度。

细节?反转?

的确有在一步步铺垫。

比如聚会目的

每个参与者们都跟迈尔斯相识多年,每年都会聚一起开party,不是因为他们是朋友。

而是因为利益。

甚至还交过“投名状”。

当年迈尔斯和合伙人安迪分道扬镳时,这些参与者收受迈尔斯的贿赂,集体在法庭上做伪证,让公司几乎全部归属了迈尔斯。

图片

全员恶人了属于是。

比如私心

肌肉男权妈宝男·杜克,最初是因为自己在YouTube过气了,想和迈尔斯攀关系求助,为此不惜送女友。

但当他看到安迪已死地新闻之后,联想到自己曾见过迈尔斯开跑车驶离安迪的家。

他就准备当众威胁迈尔斯。


比如当初不起眼的小细节

杜克进庄园前,说自己对菠萝过敏。

结果在影片进行到第一个小时结束时,他用自己的死成为整部电影前期仅有的高潮。


但他死的原因都藏着反转——

杜克拿的是迈尔斯的酒杯。

那杯酒,本来的目的,是迈尔斯?

而杜克随身携带的枪,也不翼而飞。

在一阵混乱之后,这把枪又将子弹射入了前来调查姐姐死因的海伦胸口……

图片

可以说,类似的反转和细节铺垫,电影里至少有十八个。

至于凶手?

Sir打住,先不剧透。

在信息量的堆砌上,《利刃出鞘2》花了大量功夫。

也让冲着第一部的快节奏来的观众。

很容易看不下去。

但口碑的下滑,真的是因为这种大胆的改变么?

图片

显然不是。

改变的大胆,只是在掩盖电影在核心逻辑上趣味性的缺失。

说人话就是,没意思。

电影结尾,布兰克一步步揭穿了阴谋。

之前杀死安迪,趴体上杀死杜克,打海伦黑枪的人,就是迈尔斯

揭开谜底后,暴怒的海伦为了帮姐姐安迪复仇,还在庄园里大砸特砸。

甚至烧了迈尔斯花高价租来的《蒙娜丽莎》。

用的燃料,正是迈尔斯疯狂幻想的氢气固体结晶。

图片

布兰克的推理、海伦的发泄、众多参与者对迈尔斯的反叛……

以上种种,是许多人看到后半段,觉得有爽感的原因。

与之恰恰相反。

Sir眼中《利刃出鞘2》烂的原因。

近些年。

国内外的悬疑推理片,都有一个误区——

反转越多越好。

你有3次反转,我就要有5次反转.

总之,我反转多就是强过你。

图片

但反转,还真不是越多越好。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十数年畅销不衰,被全球许多国家的读者奉为悬疑推理佳作。

是东野圭吾笔力很强吗?

当然不是。

他是在跟我们读者斗智斗勇。

小说开篇就告诉我们,数学家石神要帮助邻居靖子,处理她前夫的尸体。

此后,东野圭吾、石神以及我们,处在同一起跑线。

没有一处细节是我们不曾知晓的。

就看我们能不能猜到,石神帮靖子建造完美不在场证明,并完全洗清靖子杀人嫌疑的方式。

图片

《利刃出鞘2》呢?

虽然铺垫了很多所谓细节。

但始终没有交待给我们全部的信息。

反而掩盖关键信息,然后通过布兰克之口闪回。

目的?

为了成全布兰克人前显圣的的高光时刻。

换句话说。

导演或许本可以,但最终放弃了与我们进行斗智斗勇的权利。

03

还不止于此。

在Sir眼中。

《利刃出鞘2》更为致命的缺陷,是缺乏可以打动人的共情点。

不必避讳。

《利刃出鞘》在美国走红的一大原因,是政治隐喻。

兰森,青年白人男性,美国队长的饰演者,为了谋取老白男斯隆比的家产,翻墙杀害了他,还企图杀死玛塔。

图片

玛塔,普通的巴西移民,心地善良,踏实工作,结果继承斯隆比遗产成为了亿万富翁。

图片

这无疑是对美国的移民政策、当下社会割裂的现状,以及各种历史原罪的强力嘲讽。

到了《利刃出鞘2》,导演仍然并未放弃对政治和社会的揶揄。

只不过嘲讽对象,从兰森换成了迈尔斯——

一个科技集团的总裁。

一个new money。

他自大、疯狂、不听劝告。

事业之所以突飞猛进,是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肮脏。

将迈尔斯的名字换成任何一个科技行业的美国新巨头,都似乎并无不可。

当奈飞的订阅用户,看着《利刃出鞘2》里迈尔斯最后崩溃的表情。

图片

就仿佛我们这些打工人,看着奉行996是福报的老板们走了霉运。

这固然是“解气”。

可导演似乎忘了。

《利刃出鞘》打动全球观众的最大原因,不是重重反转,也不是所谓的政治隐喻。

而是玛塔站在庄园的阳台上,端着印有“我的房子 我的规矩 我的咖啡”的杯子,俯视着斯隆比的一众不肖子孙。

图片

而他们,只能仰望着善良的玛塔。

一个巴西移民,通过野蛮的“翻墙”方式,在美国落地生根,成为社会精英。

我们固然可以说,这是更深刻的政治隐喻。

但Sir更想说。

这是人性的胜利。

可《利刃出鞘2》交给观众的核心是什么?

是布兰克再一次的通过闪回交代关键信息。

是海伦燃烧《蒙娜丽莎》的疯狂。

在媒体和民众的呼声下。

科技寡头迈尔斯必定要败走麦城,他的疯狂幻想也必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为危险的氢气结晶,烧毁了世界上最知名、最名贵的画作,还引发了一场巨大火灾。

谁还会用它?

谁还敢用它?

但Sir得说。

这种结尾方式是一场low穿地心的秀。

难道当社会被无序与贪婪控制,权力与财富无所不能的观念大行其道,世界被撕得四分五裂。

我们赖以自傲的文明,去面对它们的方式,竟然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以暴制暴吗?

索尔仁尼琴“慕尼黑的幽灵绝非已退却到过去”的敬告犹在耳畔。

而如果你还记得李诞在《奇葩说》上的发言。

正是这些

为了一些所谓宏伟的事业

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

去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

牺牲别的小猫的人

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图片

遥远的哭声是足够宏大。

但近处触手可及的惨状,难道不是更加震耳欲聋吗?

“抽象的人”和“具体的人”谁更重要?

历代哲学家们已经告诉过我们答案。

Sir今天不想赘言。

回到电影,最后说一句。

《利刃出鞘2》的英文名为《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

导演莱恩·约翰逊说,“Glass Onion”是“玻璃洋葱”。

它出自披头士乐队的一首歌。

是为了讽刺那些盲目吹捧,无限解读他们歌词含义的粉丝。

电影中的迈尔斯很爱这一套。

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他还在庄园里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玻璃巨幕。

但在Sir看,这也是《利刃出鞘2》的代名词。

它塑造了一个盛大的庄园别墅,请了一众大牌演员打造推理迷宫。

且包括了美女、游轮、性爱、凶杀等众多吸睛元素。

但最终呈现的效果。

既像玻璃——

一眼望到底。

又像洋葱——

如果你带着欣喜,一层一层的剥开它。

你会诧异地发现,洋葱是没有心(内核)的。

一切。

都如烂番茄上诸多好评中,《滚石》杂志对《利刃出鞘2》的尖锐差评。

当你最终得出它的结论时

你会发现这一切的最终结果

是多么空洞

图片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