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但是,但是,还想挺一把张颂文

2004年1月1日,《南方周末》照例刊发了他们的新年献词,标题是“这梦想,不休不止”。

其中倒数第三段这么写着:

2003年当被铭记:政府因“乙肝歧视”遭遇行政诉讼、四川自贡3万农民“民告官”,公民意识在这里觉醒……

没错。

今天我们要聊的,正是关于“调查记者”和“乙肝歧视”的电影,故事发生在2003年的——

不止不休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监制贾樟柯,导演是《江湖儿女》《山河故人》《天注定》的副导演王晶。

主演白客,以及刚凭《狂飙》火爆全国的张颂文。

但更重要的是。

这部延期了3年才终见天日的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

说实话。

Sir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在广州的街头溜达了很久。

就为了消化这部电影里的情绪(它的后劲实在太大了)。

豆瓣的一位网友说——

这片子要炸。

能不能炸,Sir其实不抱太大期望。

但至少。

在流量当道的今天,它能透过一小段缝隙提醒我们:

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曾结结实实地存在过。

已经显得弥足珍贵。

01

记者

《不止不休》里有一句重复了两次的台词: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这句话,大概是可以作为电影的重点被提出来的。

燃烧什么?

新闻理想。

《不止不休》的故事发生在2003年,非典阴霾也刚刚过去。

这个时代里,纸媒为王,记者手里的笔,不仅是掀起浪潮的魔杖,也是转动时代的齿轮。

电影里。

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韩东,却有着那个年代独有的新闻理想。

明明可以随便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可他偏偏宁愿衣食没有着落,也要谋求一份记者的工作。

为什么?

一个细节。

他去报社求职,碰到黄江时手里正拿着的一本书——

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

胡子拉渣,头发跟鸡窝一般的黄江算是这个行业的“老鸟”了。他没有看韩东递上的稿子,而是拿出书来一翻。

第一章标题赫然写着: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在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

“宁愿为了这一在任何时代都称得上是最勇敢的冒险行为而光荣死去,也不愿束手待毙,带着耻辱被拖上断头台。”

毫无疑问。

那个年代,人们还愿意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

而这本书,也正是他试图燃烧的动力。

记者这份工作,不是写写文章那么简单。

它非但不够光鲜,甚至还有些危险。

韩东第一次跟黄江出门调查,碰到的是一个“黑煤窑”事件——

山西矿难调查。

怎么做?跟我们警匪片里那些卧底没多大区别。

到了山西,找当地的老乡买了几件旧衣裳。不够破,那就拿剪刀划拉划拉,不够旧,那就在地上摩擦摩擦。

只有足够脏了,旧了,才会让煤矿上的工人相信,你是因为穷,才想干这种不要命的活,也才会把你当做自己人,跟你打开话匣子。

可等他们到了矿场才发现,这一派平静的气象,根本看不出来矿难啊。

“老鸟”黄江脑筋一转:去招待所。

原来,矿场为了继续开工,掩盖了此事,而一般来说,他们会包下一家旅馆,来与受害者家属私了。

用几万块钱,匆匆买断一条人命。

△ 护犊子的贾樟柯,也亲自在电影里客串了一个黑心煤老板的角色

可以说,电影的韩东,着实有运气成分。

在住满矿难家属的招待所里溜达了一圈,不但没被发现,还很快找到了可以采访的对象。

当他将藏在袜子里的录音笔打开时。

一个埋藏在山西不见天日的黑煤矿,自此终于有一束光,照了下来……

一篇调查稿就此出炉了?

不,这才是记者工作的第一步。

一篇稿件的产生,除了调查,还有赶稿、编辑、排版、签板、印刷等一整套流程。

而这些流程里,无一不是分秒必争。

一个细节。

在从山西赶回北京的出租车里,他们完全顾不上休息,直接就在颠簸的出租车上写稿。

如果你记得电影里黄江嘴里叼着的烟。

会发现,当他将烟从嘴上摘下来时,滤嘴已经吸收了唾液,粘在了他的嘴皮上。

这是因为过于专注,含在嘴里的时间,太长了。

努力终有回报。

这条稿子,使得他的名字第一次在光荣榜上,成为“月度好稿”。

啃着面包的他,咧开嘴,傻笑了起来。

白客在聊到韩东这个角色时,用了一个词:“侠客。”

他年轻气盛,一腔热血,眼睛里永远有着年轻人的执拗。

而黄江,则不同。

他与韩东的确很像,对真相都有一种执拗的追寻。

但,与韩东不同的是,他已经不再妄图用一支笔就推动、改变这个社会。

所以,在与韩东聊起记者的职责时,他是这样说的——

咱们当记者的

改变不了什么的

说是这样说。

但,他心里真的如此么?

Sir反而觉得,这像是一个被现实频繁打压后的无奈感慨。

为了抢山西矿难的新闻,黄江在主编的办公室里,大吵一架——

矿难上不了头版,什么能上头版

同事说,难道春运火车票的听证会就不是民众关心的事儿么?聊这样苦难的新闻给谁看?

黄江为何势必要将七百里之外的小村庄里的事情,放在头版。

他知道,这一切可能说出来无能为力,也不能完全改变这些黑煤窑的存在。

但,总要有人去记录。

毕竟,人命比天大。

02

“真实故事改编”

电影中很多事件都是取自真人真事。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比如说前面说到的山西矿难,大概率就是2003年的“3·22”特大矿难。

据报道,当年的孟南庄矿难,有超过72人遇难。

但让记者疑惑的是,这家矿场其实已经不止一次出事了,甚至就在几年前,也发生了矿难,但社会上几乎毫无影响,有关部门要求整改,可他们依然照样开工,照样违规。

于是记者顺藤摸瓜,这才牵出一张大网来。

最终,这起矿难,以受害人每人8万元赔偿,矿厂2118.58万元处罚,18名事故责任人党政违纪处分结束。

那一年。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矿工死亡8000人,占全世界矿难死亡人数80%。

比如说,黄江与韩东买了老百姓的衣服乔装矿工这件事。

曾经,有一名叫王克勤的记者,根据视频线索,来到了河北的定州市绳油村进行走访调查,最后在离开村子时,发现有个别记者被当地有关部门扣留。

为了离开这里,他换上村民的衣服,弄乱头发,把笔记本、电脑、相机藏在装满小麦壳子的麻袋里,与另外一名农民一起开着拖拉机,才终于能跑出这个村子。

而他最后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查》,让定州原市委书记等27人被判刑。

再比如说,电影里的一个情节。

韩东因为租住的廉租房着火,警察上门查暂住证,韩东没办,被抓个正着,在局子里蹲了一宿。

很显然,会让人联想到同样是那年3月的孙志刚事件。

当年,年仅只有27岁的孙志刚,只是因为没有带暂住证,被派出所民警带走后,辗转广州收容遣送中心,又送到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最后在2天后,救治站宣布不治身亡。

验尸结果表明,在死前72小时里,孙志刚曾惨遭毒打。

当时《南方都市报》任职的记者陈峰,在西祠胡同的BBS上看到孙志刚死亡的消息,他的家人四处奔波,也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陈峰追着这条线,找到了孙志刚的家人,了解事件的情况后,开始从派出所、收容站、民政局、救治站等地方采访、收集资料。

最后,陈峰与同事王雷将调查得来的线索,整理、编写成了一篇《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新闻稿,这是内地第一家报道孙志刚事件的媒体。

而这则新闻一出,平地起惊雷。

△ 2003年6月,国务院签署《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意味着对《城市流量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也意味着对这种不合理、不完善的遣送、收容条例的禁止与修改

在这部电影里,大大小小,实在隐藏着太多太多国内记者的影子了。

甚至于电影的主体事件——“乙肝歧视”,也是源自真实事件。

白客所饰演的韩东是谁?

原型角色,叫韩福东,曾任职于《21世纪环球报道》《中国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的记者。

而宋洋所饰演的张博呢?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