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他国产樱木花道?我笑了

这两天关于《灌篮高手》的讨论不绝于耳。

Sir转念一想。

什么时候,我们能拍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灌篮高手》?

随手一搜确实能看到不少粉丝在讨论。

于是仔细分析一番后。

好消息——

论硬件我们不输,好导演,大市场,还有数不清的优秀运动员故事……

坏消息——

即使如此。

国内体育的激动瞬间往往是赛场限定。

而离开了比赛。

热血,总会沦为狗血。

01

赛场以外,近年国内运动员们最常出现的地方是综艺节目。

曾经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更是顶流般的存在。

整个节目组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张继科上《跨界歌王》,这是他的第一个综艺节目。

娱乐圈各个咖位的明星,前辈如陈建斌、姚晨,当红如陈赫、娄艺潇,都来抢着握手。

一首平平无奇的《成都》唱完。

姚晨拱手;

陈建斌恭维:

他是真正的英雄级人物

弹幕大赞:

被乒乓球耽误的歌手

唱完,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张继科在成都辛苦训练的照片,大家跟他一起回忆和肖教练的点点滴滴,众人泪光闪闪,仿佛教练本人已归西。

这时的他还很羞涩,唱着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

这是大多数运动员进入娱乐圈的缩影:

人是跨界了。

身上的光环依然不容侵犯,甚至被多方精心保护着。

一档户外综艺《看你往哪跑》,节目设置是寻找指定特征的女性路人。

张继科上来就把素人拦腰抱住。

那时,他“迷妹”众多,保姆车上,他瞥着大腿,拍着肚子,软踏踏靠在座位上,跟宣称要跟他“离婚”的粉丝对线:

脱粉,行,两分钟可以。

什么?还不行?不惯你们了!睡!

下车,做着无意义抬帽动作,张继科松松垮垮地说:

我是为了你们这群迷妹才不找女朋友的。

油腻?

不,当时很贴心地将这些行为都美化成“给迷妹送福利”。

无独有偶,孙杨也曾有过这种待遇。

起初看是可爱。

他在综艺节目,以并不雅观的手势把撒贝宁扔下水,他是要表达:我喜欢你哟。

军队题材真人秀《真正男子汉》里也有这么一段。

部队拉练中孙杨手不小心受伤,未经教官批准,训练还没结束的情况下,擅自离队包扎。

在崇尚纪律性的军队中无疑是大忌。

但孙杨坚决认为自己没错。

这些尴尬我们都尽收眼底。

但真正有人把这当成问题吗?

没有。

节目组,把他的人设包装成天真、“少女心”。

他俩后来的事咱都知道了。

不止是翻车的他们,其他的世界冠军来到综艺节目,随便一个小举动,都会被包装成“幽默”。

即使只是忘记摄像头,穿内裤“出镜”。

综艺节目对他们的“捧”,捧的是他们本人的综艺素质吗?

当然不。

是“世界冠军”这个身份。

02

如果没了世界冠军光环,作为一个普通运动员,会变成怎样?

运动员进入赛场,天然要接受着观众的审视。

一个鲜明的例子。

冬奥会上“摔了”的朱易,没有大家期待的优秀。

指责接踵而至。

起初群情汹涌:发挥失常就是技术菜,菜就是原罪,没得洗。

再然后,开始质疑起朱易的参赛资格。

比如因为朱易的父亲是归国的顶级科学家,于是就推测她走了后门。

冰协出面澄清,以及朱易妈妈放出的视频,努力证明她的实力并没有那么差,也不是走后门。

可这时质疑的声音又调换了方向:

奥运都结束了,以前滑得再好都没啥用

没说她不行,能参加都不差,但是那又怎样?奥运摔了呀

赛场上失误后哭泣,说是心态不行,抗压能力不行,怪不得比赛发挥失常。

表现不够自信大方,说她大赛经验不够,对自己实力感到心虚。

采访时小动作多,又嫌她挤眉弄眼、疑似说谎。

换个角度想。

假如她现在已经是世界冠军,上综艺用上这样的表情,Sir大概能猜到花字:

天真可爱。

对朱易的“踩”和对张继科的“捧”,其实都是出自同一逻辑:

唯成绩论。

“金身不破”的神话愈演愈烈,光环之下便越是漏洞百出。

张继科运动员时期,有个人设叫“藏獒”。

在赛场上,他的攻击性,被包装成少年意气。

孙杨则是“孙萌萌”,他的幼稚被包装成天真可爱。

粉丝的疯狂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2017年,张继科第一次参加综艺,但彼时,身为广告宠儿的他已经身价6000万。

第一名是孙杨,比他高出900万,不太参加娱乐圈项目的第三名宁泽涛几乎腰斩,身价3500万。

别误会。

Sir并不是在质疑运动员的商业价值。

竞技体育,成王败寇是铁律,赢得多理应赚得多。

但。

这些所谓的“身价”里,有多少是运动员个人的价值。

又有多少,是来自多方保护甚至美化下,所打造出的那个榜样人设?

03

除了综艺,还有电影。

中国一直有拍体育电影的传统。

比如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的彩色电影,谢晋导演的《女排5号》。

即使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谢晋导演依然在电影里加入了喜剧、爱情这样大胆的元素,当时引起不小的观影热潮。

还有之后的《女跳水队员》。

不仅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经历,同时也大方展示了女性运动员的矫健身姿,画风清凉。

那时的体育题材往往以大胆突破著称。

而市场开放后,我们看到的优秀体育片基本是引进自海外。

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到日本的励志青春,再到香港、台湾地区也有过像《激战》《破风》这样有着本土特色的体育片。

甚至印度,也产生过《摔跤吧!爸爸》这样的现实主义爆款。

反观我们呢?

不是没有拍。

恰恰是一直在拍,一直在改,却很难上映。

陈可辛那部网球电影。

开局野心巨大,故事横跨三十年,而且从各种物料来看这不仅是一部运动员传记片,而是以此为切点记录社会变迁。

然而,电影自2019宣布杀青后,几乎销声匿迹。

当然后续还有不少电影跟观众见面。

短道速滑的《我心飞扬》,女排的《夺冠》,乒乓球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可不约而同地,一波三折。

《我心飞扬》临时撤档又重新上映;

《夺冠》,原片名《中国女排》,更名后才上映。

《乒乓》更不用说。

从去年九月杀青之后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