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无剧透给个结论:诺兰生涯最佳

先给一个总的定位,《奥本海默》肯定是诺兰迄今为止最沉闷的一部作品,对一部分观众开始观赏乐趣较低。

《奥本海默》(2023)

但我认为也是他最好的一部,是他电影生涯到目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所以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这部电影有意思极了。

有人说,这是诺兰版的《社交网络》,也有人说是诺兰版《血色黑金》。怎么说呢,这是诺兰艺术野心最大的一次,他要做一次对人性之复杂最有深度的挖掘。

目前来看,至少影片口碑上是达到目标,IMDb排名超过《星际穿越》,排到了《七武士》的后面。明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或者最佳导演,大概率姓诺了。

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分成了三幕,也分成了三个诺兰。

第一个小时,是「从前的诺兰」。双线叙事,交叉剪辑,从两场听证会来表现不同的视角:一个视角是彩色部分,奥本海默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回溯。另一个视角是黑白部分,由奥本海默最大的敌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斯特劳斯,从他人视角看待奥本海默。

在前一个小时里,两个部分穿插进行,在奥本海默回忆的彩色部分,诺兰又大量进行闪回、闪进、想像、梦境的处理。这些手法我们从他早期的《记忆碎片》《致命魔术》中时常看到。诺兰很喜欢《公民凯恩》,他说用打乱时间多视角讲述的手法,才能在短时间内用电影表现一个人的一生。

叙述方式复杂了,还有着大量台词和众多人物登场,前一小时是从观影经验上需要「坚持」的部分。不过能看到二战前后世界物理学界的名人群像,也算一种乐趣。

到第二个小时,我们进入了「大片的诺兰」,也就是描述奥本海默在洛斯阿拉莫斯修建全封闭式核弹小镇,研究并进行核爆的过程。

经过《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超大片洗礼的导演诺兰,就像奥本海默本人在洛斯阿拉莫斯一样,进入了他拿手与舒适的空间。

虽然影片没有任何动作场面,但这一部分的进展看得人紧张异常。尤其是试验核爆前后的一系列场面调度,达到了诺兰电影的技巧高峰,并且贡献了——我认为可以载入史册的核爆场面视听语言。诺兰非常巧妙地呈现了爆炸时视觉与听觉压迫性,但并不是一味的大声和强光。

当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段落的巧妙处理方式时,之前诟病诺兰镜头语言无聊的专业人士们,应该多数能被说服了。

诺兰电影的夸张音响效果,也一直被人当成笑话。这一次其实也如故,前十分钟看得我脑袋嗡嗡响,那会还没啥剧情呢。

如果说《敦克尔刻》的巨响音效是一种现实主义用法,目的是让观众置身于二战战场。那《奥本海默》的音效难度级别是增加的,因为这次的音效不是「现实」的,而是「意识」的,需要跟男主角本身的精神状态进行高度匹配,因为他内心经常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所以在核爆后,另外一场奥本海默的庆功演讲现场,诺兰又贡献了他导演生涯的又一个高技巧视听段落。在电影院看完这一段的感觉是被震到有点晕的,也许是离银幕太近了,但这也是感受《奥本海默》的极佳方式。为什么?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小时的诺兰。

「大师」的诺兰。

不是说诺兰凭《奥本海默》就可以封为大师,但这肯定是他向大师级别导演努力和冲刺的最佳机会。

这一个小时其实故事的视听高潮——核爆已经结束。那接下来诺兰还能讲述什么呢?

不剧透的说,诺兰讲述的是核爆之后的世态人心,也就是人心级别的核爆。这也是以往诺兰电影所缺乏的,真正的深度表述。

大量的听证会对峙,和一大群中年演员的精彩演技,撑起了这最后的关键一小时。

这次的奥本海默,给了诺兰真正探索一个复杂人性的机会。这个研究量子态的专家倒底在想什么?他身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矛盾和悖论?为什么世人给了他最大的成功,同时又带给了他最大的痛苦?

而这一切的答案,在最后一段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达到了高潮。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处理——以一个精心设计的对话段落,完成对整整三个小时叙事的回应与拔高。

这让影片结束得回味无穷。

《奥本海默》会不会成为影史经典,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它至少是诺兰自己的,大师之作。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